2)第一百六十四章刘邦的治军之道_大秦:醒来竟在始皇陵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手里没有了嫡系军队,在败退到城父时,因对自己的车夫庄贾大声呵斥,遂被后者所害。

  一代首义领袖,竟然死在区区车夫手中。

  不论陈胜失败的原因有多少,但不亲掌兵权,失去对军队的控制,绝对可以名列败因之首。

  鉴于此,刘邦自沛县起兵以来,不论何时,始终和他的军队在一起;不管战场多么危险,都与他的沛县军将们,并肩作战。

  除了亲自掌军,刘邦亲临战阵的另一个目的,是鼓舞士气,督导三军用命。

  在刘邦看来,主将是否亲临军前,对于类似自己这样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,在提高战斗力方面非常重要。

  表面上,他的部队已经达到十几万的规模,但刘邦清楚,这些平时扛着锄头种地的农民,不管是什么因素走向战场,不像秦国的正规军那样训练有素,打起仗来基本上是群殴式的一帮哄。

  手下的这些军功战将,大多是县乡一级的混混,在此之前,也仅限在街市上打打群架的水平,既没有项羽之类的世代名将之家的出身,也没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。

  至于排兵布阵,如何行军打仗,如何陷阵冲锋,更多的是在实战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。

  造反,说起来容易,一旦走到这条路上,那可真是脑袋别在裤腰上,每天都面临着生死。

  对于这样基础的军队,面临战阵时,催动这些农民军奋勇向前的,就只能靠一往无前的士气。

  鼓舞士气的最好办法,就是将尉们身先士卒。

  刘邦规定,在他的军队中,上到将军,下到伍长,必须以身作则,率先垂范,冲锋在前,撤退在后。

  就像刘邦对手下们经常强调的一句话:

  “在我们的军中,将尉的作用就是带头。带头遵守军纪,带头陷阵冲锋。”

  虽然刘邦在此之前,没上过战场,也没带过军队,但如此简洁明了的两大军纪,却恰恰抓住了治军的核心。

  这样简单的军规,在实战中,比任何号令都更能激发士卒的斗志。

  至于后来延伸出来的不得杀俘、不得扰民等军规,也大都在此基础上,不断丰富不断完善。

  因此上,诸如樊哙、周勃、曹参之流,往往是队伍中冲在最前面的,更多时候是率先登城。

  在这些将尉们的带领下,刘邦的这支看似普通的军队,在激烈的军事斗争中,慢慢地变得有竞争力起来。

  此次荥阳之战,也不例外。

  在权衡了一番各军的实力和重要程度后,刘邦决定与曹参军一起行动。

  樊哙作为先锋军,已经在前往荥阳的路上了,灌婴的任务是夺取敖仓,周勃在后面立下营寨打接应,卢绾留在开封守城。

  而曹参的部队,不仅担任对荥阳的主攻,而且兵力最多。

  还有一点比较关键,曹参打仗既勇猛又善于动脑,自沛县一路走来,已攻下几十座城池,战绩颇为彪悍。

  荥阳的首战,至关重要。

  战场上局势瞬息万变,十几万大军兵临城下,刘邦不能不亲临前线,协调指挥作战。

  当刘邦随曹参军开抵距荥阳三十里处时,太阳已经落山。

  按照计划,三军在此安营扎寨,次日一早,即开始向荥阳城进攻。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j5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