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)第225章 瓷胎竹编事_重生之1982年农村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是吴保国的几个徒弟和两个儿子在车间负责。一个萝卜一个坑,竹制厂就那么几家,哪有那么多的位置给他们?

  说白了,就是产能过剩,竹制手艺又是年纪越大越吃香,所以年轻人的机会就更少了。

  吴保国接到远在浙江的老兄弟陈昌民,打来求助电话之后,顿时眼前一亮,甭管是劳务输出,还是手艺输出,可算是为孩子们找到一条出路了。

  而陈昌民把吴保国提的条件转达给李和平后,李和平一时拿不定主意,毕竟他只是想要一千套瓷胎竹编,做成这笔诱人的订单。

  但是突然给厂里塞进六七个人外省师傅,这绝不是他想要的。

  毕竟竹制厂承包下来没几个月,厂里之前遗留下来的老业务基本不行了,有些业务还是亏钱的,他大刀阔斧都砍掉了,而竹制茶具这条业务线开发没多久,虽然每月都有上升趋势,但绝对还没到大肆扩充产能的时候,相反,因为业务量没上去,所以厂里现在的产能是过剩的。

  但是承包的时候跟公社有协议,不允许他裁掉厂里现有工人,所以他每月的工资预算,都扣得死死,绝对不敢多花一块钱出去。

  现在为了这一千套瓷胎竹编的订单,冒然增加六七个人的开支预算,而且是每个月源源不断的支出,他是非常有顾虑的。

  他没有及时回复吴保国那边,而是立刻给远在深圳的韩春雷打了电话,跟他说了这个棘手的问题,让他帮忙参谋参谋。

  谁知韩春雷听他讲完后,在电话哈哈笑了起来,说他当局者迷。

  韩春雷让他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,现在深圳这边有人能一口气下一千套瓷胎竹编的订单,说明瓷胎竹编是一个有市场的商品。而且,瓷胎竹编做工精巧,工艺流程繁琐,说明这是一项有师傅传承,有门槛儿的手艺,一般小型竹制厂想要模仿是有难度的。上塘竹制厂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,连浸淫竹制手艺的陈师傅都不精于此。

  在韩春雷看来,吴保国师傅提得反而不是条件,是生产力,是别人渴望而不可及的生产线。

  一条专门生产瓷胎竹编这种高级工艺品的生产线。

  吴三顺和其他成都师傅的加盟,虽然增加了上塘竹制厂每月的人事预算,但也给上塘厂增加了高级工艺品的生产能力,同时平添了一项产品核心竞争力。

  这种瞌睡有人送枕头的美事,韩春雷问李和平,为什么还要拒之门外?

  经韩春雷这么一提醒,李和平这才恍然大悟过来,果真是当局者迷。

  相比

  于韩春雷的目光长远,李和平顿觉自己目光短浅,小家子气。

  同样是看这一千套瓷胎竹编的订单,自己眼中只有一锤子买卖的利润,而韩春雷的眼里呢?看到的却是未来和发展。

  小老弟高明,李和平自愧不如啊!

  于是他听韩春雷的建

  请收藏:https://m.dj55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